青黄不接困境凸显:中国女排二传接应亟需 05 后新生力量破局
随着巴黎奥运周期的落幕,中国女排在二传与接应位置上的人才断层问题愈发严峻。联赛数据显示,目前排名前列的二传手仍以姚迪、刁琳宇、丁霞等 30 + 老将为主,而接应位置除龚翔宇外,竟无一人能在国际赛场稳定输出。面对洛杉矶奥运的新挑战,中国女排亟需打破 “老带新” 的传统模式,将培养重心转向 05 后潜力新星。
J9直营二传位置:经验与稳定性的双重缺失
尽管姚迪在联赛中凭借调整传球能力稳居二传榜首位,但 33 岁的她已难适应高强度国际赛事的快节奏。刁琳宇虽以速度见长,却因心理素质短板多次在关键局 “掉链子”,丁霞更因体能下滑逐渐边缘化。唯一被寄予厚望的许晓婷虽为中生代代表,但其传球节奏慢、稳定性差的问题在国际赛场上暴露无遗,巴黎奥运期间多次成为对手突破口。数据显示,许晓婷在联赛中的到位球成功率不足 60%,面对欧美强队时更易陷入被动。
接应危机:龚翔宇独木难支
作为中国女排近十年的核心接应,龚翔宇的状态下滑已成为不争事实。2024-2025 赛季联赛中,她场均得分较巅峰期下降 20%,一传到位率也跌破 65%。其替补陈博雅虽在联赛中偶有亮眼表现,但 25 岁的她技术特点单一,进攻依赖身高优势,后排保障能力薄弱,且国际比赛经验近乎空白。上海队王音迪、辽宁队孙小轩等年轻接应同样问题显著:王音迪进攻点低且不接一传,孙小轩则因力量不足被戏称 “软脚虾”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国内接应球员普遍缺乏 “六轮一传” 能力,与国际强队全能型接应的差距愈发明显。

破局之道:断代培养刻不容缓
鉴于传统培养模式见效缓慢,中国女排亟需借鉴日本女排 “断代计划” 经验,大胆启用 17-19 岁的 05 后新人。目前 U18 国青队中,范泊宁、杨舒茗等接应新星已展现出不俗潜力:范泊宁身高 1.92 米,兼具力量与灵活性,在青年联赛中曾单场砍下 25 分;杨舒茗虽年仅 17 岁,但一传稳定性已接近成年队水平。二传位置上,解盛钰、邹佳祺等小将在全锦赛中表现惊艳,其传球速度与战术意识均优于同龄球员。建议将这些新人纳入国家队集训体系,通过与朱婷、李盈莹等老将合练加速成长。
结语
东京奥运周期,郎平通过 “大国家队” 战略成功实现新老交替;如今面对更严峻的人才危机,中国女排亟需以更大魄力推进改革。唯有打破论资排辈的桎梏,将培养重心前移至 05 后群体,方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重塑竞争力,为中国女排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。